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文化 > 美术家周存玉的美术作品

美术家周存玉的美术作品

2018-08-10 来源:  浏览:    关键词:

有人说他是画家,有人说他是雕塑家,有人说他是工艺美术大师,还有人说他是诗人.......他却只是笑一笑,说:“我就是个干活的”。周存玉的身份很多: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遗鍛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艺术总监;其绘画作品获2015米兰世博会艺术金奖;其鍛铜作品于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届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周存玉主要从事书画、雕塑、陶艺的创作,是一位跨界艺术家。

著名美术家周存玉

周存玉自幼就跟随老人们学习锻铜手艺,为了增加他的体力和手部力量,他从8岁开始练倒立、扎马步、手指俯卧撑等基本功,绘图案、做泥稿培养造型能力。汗水就不用说了,到学校腿酸得爬不了楼梯,同学和老师都误解他,认为他身体不好,同学们私下里叫他“小病包”。刚开始练习锻錾,天天拿着锤子和錾子,在铜板、铁板上练走线,一不留神锤子就会打在左手上,左手大拇指关节处天天是肿的。被打伤的左手还要每天用三个手指捏住錾子,锤子一打手指震得疼痛难忍,最难熬的是每次锤子打到之前打伤的地方,那是钻心的痛啊!

周存玉有过非常艰苦的生活历练,他去过煤田矿山、住过偏远的山区,在矿车里挖过煤矸石,在建筑工地当过工人、在技工学校担任过班主任、在高等学府讲授过专业课,甚至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这样的一流院校授过课并且受到热烈的欢迎,曾经有过吃不饱饭甚至是忍饥挨饿的日子,体验过事业失败时的窘迫与痛苦,甚至有过身无分文的时候.....所吃过的苦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这些特殊的经历历练了他,也丰富了他的生活。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他对生活的体验、对作品的挖掘才更加的深刻。

周存玉在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绘画现场

2001年之后他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他的作品也不断地在各级大赛中获得大奖,各种奖项有五六十个之多。玉女峰景观型地标《吉祥玉女》获2011年-中国人居范例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景观设计”金奖;自2013年开始,周存玉连续3届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其中他的得意作品《宁静的木头》以紫铜板为材料,通过极其细腻的雕刻、锻錾,把这块铜板变成了一块久经风霜的“老木头”,让所有看到作品的人为之震撼。原轻工部部长、中国轻工联合会名誉会长陈士能看了作品赞叹道:“原以为是块木头,没想到是用铜板手工锻制而成,木头的肌理如此惟妙惟肖,真是巧夺天工”;真可谓是捷报频传,周存玉的绘画作品《飞奔》又荣获2015米兰世界博览会艺术金奖。

对于工艺追求极致的问题,周存玉有这样的看法:极致并非是盲目的追求,极致是一种合理的需要,如果一味地追求极致,那就是复制了;是否需要极致要看设计的具体要求,有的作品就是一种抽象、一种写意、一种轮廓,这样的作品你根本无需也不可能达到什么极致;有的作品重点突出一个点、一个部位、一个人物等等,这样的作品所追求的极致不是作品的每一个部位,如果你把这个作品的每一处都极致了,这个作品也就失去了重点。周存玉说:“一个人物的极致之处可能是他的面部,也可能只有他的眼睛,该细腻的地方要细腻,该概括的地方要概括,并且要处理好粗细之间的过渡,要注意整个作品的协调性”。

《沈云沛》泥塑现场

周存玉的作品在强调工艺水平的同时,更加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性。这一点从《宁静的木头》可以看出,《宁静的木头》表现的是大自然的一种状态,宁静,安详,两只蝗虫静静地趴在那儿,丝毫不受惊扰。“木头的本身是安宁的,它不可能破坏这种祥和与宁静,真正破坏这种宁静的往往是人类。”周存玉说,他想借此作品展现自然界的意境恰好与浮躁的现实之间鲜明的对比,以此给人们一些生活的启示,是对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无声呼吁。作为艺术家,周存玉不但在锻铜技艺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陶艺制作领域也有较高的造诣,他本人所设计制作的紫砂壶也备受藏家和同行的好评。同时,凭着扎实的书画功底,他还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书画资格考试,获得了国家“一级美术师”资格证书。

说到周存玉的书法和绘画,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个性的张扬。从山水画中不难看出,周存玉的山水是注重光源冷暖色调的变化,在重视物体本身固有色的同时,关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达到了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他以“笔与墨合”、“情与景合”为我们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景象,具有强烈的形象感染力。虽为静止的山水,但在艺术家的笔下,显得非常传神和富有生命力。静观周存玉所画之马,有亲临草原,与马同奔的感觉。整个画面造型生动,用色活泼,充分体现了马不扬鞭自奋蹄的拼搏奋进精神。有时,他会以干枯、苍劲的线条强调马的强健、力量和速度;有时,他又会利用线的旋转律动表现出马的飘逸与洒脱。寥寥几笔勾勒,浓笔重墨,马之神态,马之跃动,风驰电掣,令人惊心,催人奋进。

《宁静的木头》锻铜作品

周存玉认为国画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学习国画也是如此,学齐白石如果学到找不到一点齐白石的痕迹,那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学到跟齐白石一模一样,那肯定也是失败的。应该做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随着你吸收各家的元素多了,逐步的有了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了你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就这就是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了。正所谓:‘’學時無我,化時無他‘’。这和“入帖”出帖”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绘画的个性培养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学绘画和学语言文学的道理一样,都是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求新与求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让这种规律变成书画艺术家身上一种自觉行为,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书画艺术家不断突破、提升自我,并进一步在自己的作品中得以呈现。这种自我修为完善的过程,是书画艺术家创新求变的重要途径。几十年以来周存玉始终都处于自我提升的旅途上,他的作品始终都在变化之中。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著名书法家林阳在分析周存玉书的艺术造诣时说:“周存玉之所以在书画、陶艺、锻铜工艺几个行当中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关键在于他不是从一个高峰走下来再攀登另一座高峰,他是从一座高峰沿着脊梁走到了另一座高峰,这样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因为他所从事的行当原理是相通的”。

周村玉紫砂作品《抱元守一壶》

周存玉紫砂作品《双提梁悟道》

周存玉认为中国画的创新不能违背“美”的原则,在体现水墨效果、线条效果、装饰效果、意境等因素的前提下,纸张、颜料、工具、包括主题、形式、技巧等等都可以创新和发展。他说:“其实,中国画每天都在进步与更新。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西文化结合后的新文化、以及材料、科技、理念等等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变化。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它都会延续、发展、变化,这是历史的潮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画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中国画前途是美好的”。

细品之下,其作品凸显出独到的构思,匠心独运的设计,在传达精神美感的同时,能给人一种极具视觉冲击的享受。他那种对工艺和意境的拿捏与把握水平较前人有了突破,令人敬佩折服。周存玉认为影响作品效果的因素除了作者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之外,还有其创作态度,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于创作之中,他说:“无论你是大师还是大家,作品创作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有灵魂、有情感、有格调。”

周存玉书法作品《禅茶一味》

周村玉书法作品《道》

周存玉认为:任何一个能成为“家”的人物都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美术家也应该是修养全面,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首先,他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作品由内而外散发出典雅而脱俗的灵秀之气;同时,他还需要有超群的绘画根基和色彩感,善于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描绘出内心世界所要表达的真实形态和意境;具有独特的创造能力,能够让艺术创造的思想火花转化为具体的造型。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家应有的素质,也是优秀作品产生的根基。

周存玉书法作品《流水不腐》

周存玉认为,美术创作首先在思维上要体现文化记忆:按照文化记忆理论的说法,文化经历时代交替和历史变迁之后仍然保持一致性。换句话说,文化记忆促成人类群体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应该是记忆的承载者,而发掘传统、发扬传统,则反映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认知,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信仰;其次,创作手法上要蕴含传统元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世界的美术领域,最有生命里的东西就是最有民族特点的东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就是我们从事美术创作的主要源泉;第三点,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并不是照搬,继承是合理的利用传统的元素、传统的手工技艺、传统的文化精神,继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当聊到泼彩画时,周存玉详细地跟我们聊起了泼彩的技法。泼彩法是由泼墨法演化而来,是借用工笔花鸟画的“撞水”、“撞色”二法,可以说这是一种新技法。泼彩法是先将颜料在小碟中调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浓度,然后泼洒在画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渗化的性能,形成画面的大体结构,再利用色彩渗化的形迹和肌理效果,用笔整理、补助进而为完整的作品,因此这种画法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往往需要根据色彩落纸后的既成效果灵活地调整画面。

泼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纸上乱泼,事先需要对画面的艺术形象有所构思,什么部位泼,怎样泼,什么色彩,要达到什么效果,心中都要有个数。另外,色彩泼到纸上,也不是毫无节制地任其流淌漫渗,而必须对其加以引导和控制,按章法处理后大效果后,再处理局部墨色,不需要渗化的部位,可用一张废宣纸吸去水分,需要保留的开头可用电吹风吹干定格。

周存玉绘画作品《满园深浅色》

泼彩时,画面用色可以有所变化,根据画面需要形成不同的色差。如果感觉某些局部一次泼的色彩不够浓烈,或需要加强色彩变化,还可以反复泼洒,但必须掌握技巧,不能造成画面杂乱肮脏或散漫无度,要注意色彩明暗深浅的差别变化,做到自然引导、补充、适度的处理。在泼彩出现的早期,对泼彩法的画家并不多,近些年采用泼彩的画家却逐渐多了起来。截止目前,张大千、刘海粟是我国泼彩法造诣最高的两位艺术大师。

张大千与刘海粟"泼彩绘画"的类型是不同的:一是他们的艺术历程不同,刘中西兼能,而张是传统画法的集大成者;二是触发他们产生这一创新的原因不同,张大千开始画"泼彩"是在巴西时期,很可能是由以下三个原因触发的:首先眼疾为主要原因;其次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第三自我求变的精神与友人的激发。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动因还是为了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张大千在西方国家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希望能打开西方的艺术市场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张大千的泼彩存有迎合西方艺术潮流的心理,但是,我本人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更多的考虑还是求新求变的原因,在绘画方面张大千是不可能止步不前的。对刘海粟而言,这是他在艺术上一贯坚持的"中西融合"之路水到渠成的结果;三是他们熔铸"泼彩"之法的切入途径和内在构架不同。这一点是他们之间最重要区别,可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的"泼彩"法中所传承的中国传统绘画元素有所不同。而相同地方则是他们都传承了张僧繇的没骨青绿法。张大千在切入传统的最初,就醉心于丰富多样的技法和图式,他那以假乱真的仿古绝活可谓颠倒众生。泼彩山水画法是张大千在海外总结中国传统笔墨后,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上的一大创新。他创造了大泼墨、大泼彩的新技法,不仅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刘海粟之所以深入研究古人绘画技法,是为了从传统图式中抽离出的富于个性表现力的笔、墨、色、型,作为他自己抒发激情的元素,他所注重的不是技法,而是"人"也。其次是他们在"泼彩"法中借鉴和解构西方现代艺术元素的不同视角、不同方式和不同的生成过程。

有人说张大千的"泼彩"从画面效果上来看,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有惊人的貌合之处,周存玉却不这样认为。中国的泼彩来源于泼墨,它与西方的抽象主义绘画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张大千的泼彩体现的是中国“写意”的本质特点,若仔细分析它的内部元素和构成法则,你就会发觉在那汪洋流淌的墨色之下,其实是张大千先生早以烂熟于心的那些山水图式。而刘海粟的泼彩之法,是从张僧繇没骨法中抽出了中国色彩法"随类赋彩"的原则,与西方后期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的用色和造型原则做有机的融合。可以这样概括:张大千是外部图式、色彩的转换、变化,刘海粟是内在结构的日渐饱和凝结。无论的继承还是创新,其实他们的泼墨技法与西方绘画的技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周存玉绘画作品《青山绿水》

周存玉是个博学的人,他在书画、雕塑、陶艺、诗歌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还有他自己的作品。有人觉得他是个天才,但是周存玉却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用他的话说:“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辛勤努力的结果,除去自己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外,没觉得自己有任何一点优势。如果一定要说优势,我觉得我唯一的优势就是刻苦一点而已”。是啊,“刻苦一点而已”听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还不知需要用多少辛勤的汗水补足这“一点”啊!做美术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他们的一切成绩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